公司40岁以上的员工都去哪里了?一位40岁员工的含泪自白
你有没有发现,公司里四十岁以上的员工变得越来越少了?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个比较普遍的共识。
第一个共识是,这部分人群大多都已经晋升到了管理岗,从事管理型的工作。
第二个共识是,这部分人群有一些由于多年经营发展,大多选择了自行创业或者做一些生意。
但在实际情况中,这两个解释还不足以概括这一现象,为什么职场中40岁以上的员工都消失不见了?
01
边际人群:尴尬的40+员工
朋友老王就处于40+这个尴尬的阶段,工作不好找,生意不好做,做什么都不顺心不顺利。
老王年轻的时候在厂里待过,年纪轻轻就就做到了组长的位置。但随后又觉得厂里的生活太枯燥乏味,于是进入了当时还刚刚起步的电瓶车电池销售工作。
据老王所说,在十几年前,卖电瓶这件事,在当时可谓是高薪行业。竞争对手少,不用操心售后服务,在那个时候,老王一个月的薪资就能拿到上万。
但老王很快又从电瓶行业离开了,干过装修销售、保险销售,前几年做了一个工地,兜兜转转,老王今年已经47岁了。
老王不再年轻,可生活总要继续。
尤其是一场疫情下来,让老王更加感到了生活的不易和紧迫。
这几天,老王到处找朋友聊天闲谈,就是为了能够找一份事情做。
在一次闲谈中,老王更是坦言:“人到了我这个年纪,体力劳动是不可能了,可要是让我去看大门,那点薪水也不够我养家的。”
老王所期望的,还是能够盘活周边的资源,找一份类似销售性质的工作,但不强调公司打卡上班的那种。
但这种工作,要么需要本金,要么需要人脉,对一个40+的中年男性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
现在,这些40+的边缘人群,更是彰显了就业市场中的尴尬现象:35+的员工,我们真不要。
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没有技术、没有资源的“年龄大”员工,是没有任何竞争优势的;他们论精力,没有年轻人强;论拼劲,也没有年轻人强。
正如老王说的:“我们这代人,还没等富起来,自己就先凉凉了。”
但身边类似老王这种境地的人,好像也有不少。
朋友老李,家里两个闺女上大学,每天起早贪黑送外卖,一个月五六千元,勉勉强强维系每个月以及两个女儿的开支,活成了70后眼里的“月光族”。
比起老李,老王在我的眼里又要强上不少。
老王是我所见过的,在那个年龄段中学习能力最强,知识最为融通的一个。老王身边也有不少很好的资源,但在现在,老王生活得依然非常尴尬。
老王前几天很严肃地告诉我:“我走得最失败的一步,就在于没有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
02
年轻时候东跳西跳,中年后才发现已无安身之所
老王现在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离开了当初做电瓶车电池的那个行业。
但现在,老王说自己已经回不去了。
年轻时候总想着会有更好的,会有更好的,可等你真正到了某个年龄段之后回头再看,你会发现,原来当初自己嫌弃的那个工作,其实就已经是最好。
不安分,不满足,那其实是一种虚妄。
今天我不止一次地听到过很多人在鼓吹所谓的“不断试错”理论。持这个理论的人鼓吹,年轻人要真正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容易,因此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去尝试,去试错,直到真正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另外一点是,在你不断试错的那个过程中,试错的成本其实是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不断增长的。
也许对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来说,职场中尚有一两年的试错机会。但随着你进入25岁的阶段,这个试错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直至消失。
不断试错需要成本,且这个成本的代价往往异常高昂。
对今天的很多年轻人来说,互联网世界多姿多彩,但也容易造成一种信息过载的现象。如果年轻人在择业的时候感到迷茫,频繁地想跳槽,这绝对不利于以后的职业生涯。
我们很容易会对人生中的任何选择冠上假想中的乐观。但实际上,任何一次选择的背后,都未必能够如我们想象中的那般美好。
一次跳槽的背后,也许意味着新的机会,也许仅仅只是意味着,你换到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认识了新的同事领导,仅此而已。
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对员工来说,一个长远不变的目标之所以有必要,最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这个长远的目标能够支撑为维系你一个长期的坚持性朝着一个小方向使劲,而不是盲目的胡乱用劲。
物理学告诉我们,集中力量单点突破的效果,远比没有目标乱使劲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职场中,同样也是如此。
如果你在任何一家公司的任职时间都低于一年,你就应该反思是自己哪里出了问题,而非单单在公司身上找毛病。
在任何一家公司的任职时间都低于一年,这就意味着你永远都只是一个员工,永远都只能拿着员工的薪资。
而一旦到了三十岁,你就发现,自己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个样子,一个混日子的老油条。
在职场,如何应对中年危机?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个版本,但最终都指向那么一个版本,那就是走管理岗。
而管理岗的前提条件,是需要你用时间用精力在某个专业领域内做出一定建树的。而这,依靠频繁性的跳槽和试错,是不可能带给你的。
走管理岗,不是职场升职加薪,只不过是中年人的自保罢了。
而那些没有达成这个目标的员工,最终都会被公司给慢慢丢掉......
阿里、腾讯、华为这些大厂,不是谁都能够进去做技术做到四十多岁的。
对绝大多数的员工来说,走管理岗就是自己近乎唯一的“出路”。
这是一条充满竞争的艰难之路,但却也是必走之路。
创业、做生意的风险太大,一旦破裂,几乎就失去了站起来的可能性。而最为稳妥的方法,依然还是管理岗。
这是中年职场人的必走之路,也是未来95后们将要继续延续下去的传统。
END.作者:罗sir